大唐往事(533):把那个庙拆了,给你个宰相当当
安史之乱后,唐朝面临两种走势,一种是恢复,恢复到战乱前的大一统状态;一种是再平衡,在一个新的、和传统不同的状态下,达到某种平衡。
安史之乱后,唐朝面临两种走势,一种是恢复,恢复到战乱前的大一统状态;一种是再平衡,在一个新的、和传统不同的状态下,达到某种平衡。
五十年代,古典题材的连环画很受读者喜爱,1957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《红线盗盒》便是其中之一,这本小人书由唐林儒、王亭侯绘画,印数达8万册,定价仅0.12元,是不少人记忆里的经典读物。
随着唐朝国土疆域面积的扩大,中央朝廷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、管理少数民族、巩固边防,在边疆地区设置十个兵镇,由节度使和经略使管理。这一做法使得藩镇的势力日益强大,并且雄踞一方,为战乱埋下了严重的隐患。后来,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政变,史称“安史之乱”,这是唐朝由盛转
田承嗣陪伴史朝义走到最后,属于顽固死硬分子;最终又出卖史朝义,属于无节操没信用;自己承认杀人无数、坏事做尽,属于罪大极恶。
强大的唐朝的命运发生转折点的时候,是安史之乱的爆发。而安史之乱爆发之后,虽然使得唐朝由盛转衰,但是并没有直接将唐朝拍死在沙滩上。唐朝的统治者经过了此次的叛乱之后,也意识到了问题,并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之后,甚至出现了元和中兴的现象。能让唐朝经过安史之乱被续命百年
田弘正是唐朝中期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堂侄,从小喜爱儒家经典,还精通兵法,善于骑射。他平时不但作战勇猛,还能通晓礼仪,深受田承嗣喜爱。后来田承嗣的孙子田季安继任魏博节度使时,田弘正担任军衙内兵马使。
放下往事千钧重,脚步才得轻盈向前。历史长卷中,《资治通鉴》不仅记录王朝兴衰,更暗藏处世智慧。司马光以史为镜,照见人性纠缠与时代局限。他笔下无数恩怨纷争,终被时间化解为平静深流。如今我们读史,实则是读人与自我的关系。生活中总有许多执念如锁链般拖住脚步。事业挫折、
705年,田承嗣出生在平州卢龙,这是个典型的边镇军人世家,爷爷田璟当过郑州司马,父亲田守义做到了安东副都护,田家三代人都在刀刃上讨生活。
河北的情况相对简单,都是安史部下。李怀仙在最北边,任幽州(卢龙)军区司令,占据七州;依次往南,是李宝臣(原名张忠志)的成德军区,占据六州;薛嵩的相卫军区(后改名昭义),占据五州;田承嗣的魏博军区,占据五州。
当史朝义的尸体被李怀仙部下发现时,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画上句号。但大唐天子来不及庆祝——昔日叛将们仍然控制着河北精兵,朝廷军队精疲力竭,吐蕃铁骑正叩击西陲。一个致命难题摆在唐代宗面前:该如何处置数十万安史旧部?
在安史之乱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内战中,回纥(后称回鹘)的介入如同一把双刃剑——其精锐骑兵为唐廷提供了关键战力,但每一次“救援”背后都暗含高昂代价。
安史之乱(755—763年)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,这场由安禄山、史思明及其子嗣发动的叛乱,不仅摧毁了盛唐的繁荣,还开启了藩镇割据的百年乱局。
公元 763 年,随着史朝义的头颅被送到长安,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画上句号。但这场叛乱留给唐朝的,是满目疮痍的山河 —— 潼关以西,吐蕃铁骑正虎视眈眈;黄河以北,安史旧将们拥兵自重;关中平原,百姓流离失所,国库空虚如洗。坐在大明宫龙椅上的唐代宗李豫,面对的正
史思明(703—761年)的死亡标志着安史之乱进入尾声。这位叛军领袖在军事巅峰时期因家族内讧被杀,其政权迅速崩溃,唐朝借机反攻,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。然而,这场动乱留下的藩镇割据与财政崩坏,已彻底改变了盛唐的国运。
肃宗时薛嵩在湖南做沅西节度使,加兵部尚书、户部左侍郎、平南大将军衔,是文从一品、武一品的大员。妻常氏,封安国夫人。子薛湃,封龙骑尉。沅西镇领龙陵、凤凰两军,治慈利等七州八县,镇所在凤凰寨,显赫一时。